在著作权法上,“作者身份”就是一把金钥匙

26030次 2018-12-11 著作权法 

  最近几年,面临“学术造假”、“代笔”等指控,有一些涉事的学者或作家往往主张他们无法自证清白,因而拒绝提供进一步的材料或接受独立第三方的检验。学术规范领域内的自证清白问题不是著作权法所能解决的,但文学艺术作品的代笔问题却与著作权法有着密切联系,著作权法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助一臂之力。

在著作权法上,“作者身份”就是一把金钥匙

  在著作权侵权司法实务中,要求作者证明自己是作者,通常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了“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而这个“相反证明”,在著作权侵权诉讼中,被控侵权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

  但是,在涉及到著作权确权之诉中,以及部分涉及到署名权的侵权之诉中,没有在作品上署名的人(通常就是原告)主张自己是合作作者,或者自己是唯一的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的人(通常就是被告)若不承认原告的主张,就不得不“自证清白”了。

  按照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进一步规定,只有那些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才是创作,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性工作,均不视为创作。著作权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还特别强调,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一个人是否实施或参加了创作活动,是一个事实问题,需要靠证据来证明。但由于创作活动本身的特性,在诉讼过程中要证明一个人实施或参加了创作活动,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创作过程通常是不公开的,作者未必会保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证据规则要求的证据。另一方面,即便作者把创作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也未必能够起到证据的作用。“胸有成竹”之“竹”完全可能是别人画好的竹子,而不是自然界长着竹子。先把别人写好的东西背下来,对着摄像机默写出来,大概是小学生也会玩的小把戏。

  对于那些真正实施或参加了创作活动的人来说,即使没有保留“底稿”或其他书面材料,仍然有办法证明自己是作者或者合作作者。在著作权法上,“作者身份”就是一把金钥匙。

  我们在前面曾经强调过,在著作权法上,作者是一种身份。作者是创作者,作品是创作物,作者与作品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身份关系,就像父母子女关系一样。

  我们知道,在当代技术条件下,确定父母子女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进行DNA鉴定(亲子鉴定)。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给作者“自证清白”留下两条可用的途径。一条是像亲子鉴定那样,通过专家鉴定来确定作品中的“DNA”究竟来自原告还是被告。这对于艺术作品是比较有用的。另一条途径是,对原被告双方分别进行询问。作者对其作品的熟悉程度,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熟悉程度一样。不是真正的作者,就算他把作品抄下来或背下来,也不太可能像真正的作者那样了解、熟悉作品。大学里的毕业论文答辩,相信很多人都有经验。

  • 商标查询
  • 版权查询
上一篇: 转让商标好在哪? 下一篇: 东莞第一法院发布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 互联网成著作权侵权高发区

知识产权公司

热门TAGS


pvc商标一手商标转让温州商标注册青岛贯标湖北商标注册专利维权如何申请专利商标权 查看全部

厦门一品微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www1.epbiao.com 闽ICP备12024801号

免费查询商标能否注册

————零时差对接国家商标局数据库————

  • 商标名称:
  •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