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珠宝商标品牌故事——乔治杰生
创始人乔治·杰生于1866年出生在哥本哈根北郊村庄一个铁匠的家中,他14岁当金匠学徒,热衷于雕塑与陶艺,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毕业后如愿成为雕塑家。后来,乔治·杰生到意大利与法国游学,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结合带来的震撼:原来一件首饰甚至一只汤匙都可以展现雕塑之美。1904年,成为银雕工艺家的乔治·杰生在哥本哈根开设了一间工作室,制作的珠宝、刀叉和银雕器皿一经推出即受到热烈的欢迎。乔治·杰生银器作品的美丽与非凡品质,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其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在1925年、1929年与1935年的巴黎、巴塞罗那和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乔治·杰生均荣获大奖; 1932年,他成为唯一一位在英国“金匠礼堂”展览作品的外国银器大师。哥本哈根的乔治杰生工坊规模不断扩大,到20世纪20年代末,乔治·杰生已经在纽约、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广设分店,等到1935年这位银器大师去世之时,他的工作室已经发展为世界知名的银器品牌。
在乔治杰生的银色童话里,哈若·尼尔森(1892-1977)是个响亮的名字,他作出的贡献不仅仅与艺术有关。
虽然立志做一个画家,但作为乔治·杰生第三任夫人的弟弟,尼尔森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银匠”。1909年加入乔治杰生工坊后,尼尔森从学徒做起一直做到设计师和主管的位子。1958年到1962年,尼尔森一直担任公司的艺术总监,设计了很多珠宝和银器皿,不少作品目前仍在生产中,包括至今仍为人喜爱的葡萄胸针和金字塔系列餐具。
他是乔治·杰生最亲密的工作伙伴,设计风格非常接近品牌早期另一位当家设计师约翰·罗德,都避开装饰元素而对形状与线条情有独钟。尼尔森成为杰生和罗德设计理念的诠释者,他将两者的设计草图(通常,杰生的草图都画在餐巾纸上)变成精确的图纸,这样工匠们才可以依据图纸进行银器铸造。
1935年乔治·杰生去世之后,处于领导地位的尼尔森,通过网罗年轻有为的工匠与设计师并培养其达到乔治杰生的用人标准,确保了公司可以继续推出高品质的设计。他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伯乐之举就是将拥有“丹麦银匠领袖”之称的汉宁·古柏招至旗下。在尼尔森的领导下,公司顺利完成了第一、二代的交接。乔治杰生的事业从杰生与罗德时代过渡到崭新的,令人振奋的新纪元。
“如果银子会说话,讲的一定是丹麦语。”这句随处可闻的谚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银饰带给丹麦人的自豪感。而作为丹麦银饰翘楚的乔治杰生,更是回报世人一番慷慨美意:“鉴赏艺术,不必花费重资,只需走进乔治杰生的世界。”作为安徒生的第二故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童话之城,那里的每栋建筑、每张面孔都写满了漂亮鲜艳的奇迹。坐落于哥本哈根最长的步行街上的百年银饰乔治杰生,就是一篇用艺术之笔写就的银色童话,拥有最美丽的幻想和最生动的情节。
来源:网络
- 商标查询
- 版权查询
便捷链接: 商标查询 商标注册 版权登记 专利申请 海外商标注册 商标交易
本文来源:中国商标网 - 全球著名珠宝商标品牌故事——乔治杰生
版权说明:上述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一品知识产权意见,不承当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