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快讯:vivo与诺基亚签署5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2510次 2024-02-06

  vivo与诺基亚签署5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vivo宣布与诺基亚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涵盖双方在5G和其他蜂窝通信技术方面的标准必要专利。协议签署后,双方将结束在所有司法管辖区的所有未决诉讼。

  和解撤诉!vivo与诺基亚签署5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2024年2月5日,vivo宣布与诺基亚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涵盖双方在5G和其他蜂窝通信技术方面的标准必要专利。协议签署后,双方将结束在所有司法管辖区的所有未决诉讼。

  vivo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徐显文表示:“基于长期在5G通信标准领域的投入研发,vivo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行业领先的专利组合,目前已在全球申请了超过6000族5G通信标准专利。我们非常高兴与诺基亚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体现了双方对彼此蜂窝标准技术专利价值的尊重和认可,也将有助于构建良性发展的行业环境。vivo一贯尊重知识产权,并重视知识产权的积累,我们将持续致力于智能终端和智慧服务的研发投入,为全球广大用户提供科技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诺基亚技术公司总裁Jenni Lukander表示:“我们很高兴与vivo达成协议,这反映了双方对彼此知识产权的尊重。vivo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我们期待双方合作能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创新成果。该协议体现了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关键技术方面的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的许可业务提供长期稳定性。”

  vivo作为以智能终端和智慧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一直持续关注通信产业前沿技术的演进,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截至2023年12月31日,vivo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25000族专利申请,其中包括6000+族5G通信标准专利,在ETSI声明2500+族5G标准专利,在3GPP提交标准文稿数量累计约13500件。根据国际专利数据统计平台IPLytics发布的《5G专利竞赛的领跑者》报告,vivo 5G标准必要专利排名位居前列。

  诺基亚再次认怂:与vivo签署5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近日,vivo官方发布消息称,与诺基亚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涵盖双方在5G和其他蜂窝通信技术方面的标准必要专利。协议签署后,双方将结束在所有司法管辖区的所有未决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诺基亚首次与国产手机厂商签署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2024年1月24日,OPPO也宣布与诺基亚达成一项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涵盖了双方在5G和其他蜂窝通信技术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

  诺基亚之所以和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签署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主要是因为随着国产手机厂商深耕底层技术,前者的专利优势不再明显,不光不能再当“专利流氓”,甚至自家的产品都面临禁售风险。比如,今年年初,德国联邦专利法院已宣布OPPO一件5G标准必要专利EP3445093全部有效。接下来,除非诺基亚能够在FRAND抗辩中获胜,否则其将面临禁令风险。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vivo全球申请专利超过43000 件,累计获授权专利超过14000件。6G技术方面,vivo持续推动通信感知一体化等6G研究进展,为全球6G技术标准制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成为加快高校院所专利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工作方案》对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力求实现盘点筛选、入库评价和推广对接全覆盖,加大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对于聚焦推动专利产业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解读文件时指出。

  《工作方案》包括四个主要任务,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存量专利全面梳理盘点,筛选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二是发挥市场评价的作用,组织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筛选出的可转化专利的产业化前景等进行评估并反馈;三是各地根据可转化专利的不同价值和特点分类施策,针对高价值专利匹配优质资源,推动加快落地转化;四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产出和布局更多高价值专利,完善制度机制,做优专利增量。

  上述负责人介绍,《工作方案》围绕“一平台、两端点、三个库、四步走”,着力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一平台”是指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更好开展存量专利的盘点筛选、市场评价、转化对接等;“两端点”是指供需两端分别对存量专利的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三个库”是指存量专利基础库、专利转化资源库和专利评价专家库;“四步走”是指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按照全面盘点、市场评价、推广转化、做优增量四个步骤推进盘活工作。

  那么,各地又如何推动高价值专利的落地转化?《工作方案》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边盘点、边推广、边转化”的要求,于今年6月底前,全面启动高价值专利线上线下推广工作,同时选取若干高价值专利项目予以重点推广,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存量专利转化的有效模式并复制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是动态形成的,新申请、新授权专利的不断涌现,又将转为新的存量专利。在盘活存量的同时如何做优增量?

  “必须从源头上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做优专利增量,才能从根本上盘活存量专利,做到新增一批、转化一批,避免‘前清后欠’。”这位负责人表示,为此,要精准对接需求,也要完善制度机制。

  具体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在综合服务平台上及时关注并接收企业对可转化专利的评价反馈信息。一方面,根据企业评价反馈的技术改进需求,配合企业共同开展专利技术的验证、中试等工作,对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提升专利产业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反馈的产学研合作需求,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创技术等重点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产出和布局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价值专利。

  该负责人还提到,政策方面,要突出专利质量和产业化导向,将专利转化效益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评价、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指标;实施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加强对相关专利的跟踪监测,不断提升其产出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探索科技成果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配套制度等。

  冠中生态顺利通过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

  1月29日,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公布了2023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名单,冠中生态(300948)“生态修复技术服务”产品,经备案、审核、认定等程序顺利通过认定。据悉,此次山东省获得认定的专利密集产品共有115个。

  专利密集型产品是指一种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并且拥有大量的专利保护,并由所使用的专利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反映专利对产品的市场贡献情况。此次,冠中生态的“生态修复技术服务”产品获评为专利密集型产品,是对公司专利技术含量、创新性、市场竞争优势的高度认可。

  未来,公司将持续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与高价值专利成果的产出,进一步提升冠中产品的竞争优势,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生态修复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将持续加快专利转化和产业化

  为做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持续做优专利增量,加快专利转化和产业化,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方案。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到,这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提出,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努力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此,方案要求从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两方面发力,在与企业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方案还提出了相关具体任务,如要求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根据高校和科研机构现行有效的存量专利,构建存量专利基础库。

免费查询商标https://www1.epbiao.com/zt/sbcx17/

商标注册费用https://www1.epbiao.com/feiyong/

专利查询https://www1.epbiao.com/theme/zhuanlishenqing/

版权登记https://www1.epbiao.com/banquan/


  • 商标查询
  • 版权查询
上一篇: 转让商标好在哪? 下一篇: 商标快讯:华为申请“合界”商标;蜜雪冰城申请大橘大利商标

知识产权公司

热门TAGS


杭州商标注册长沙商标注册深圳iso14001认证贵阳iso三体系认证找商标专利诉讼温州商标注册陕西商标注册 查看全部

厦门一品微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www1.epbiao.com 闽ICP备12024801号

免费查询商标能否注册

————零时差对接国家商标局数据库————

  • 商标名称:
  • 联系电话: